言語理解與表達是公務員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科目中的一種考試題型,主要測查報考者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思考和交流、迅速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內涵的能力。接下來考試網帶領各位考生一起來學習言語理解與表達。
考生在做題的過程中并不能獲得自己滿意的正確率,正所謂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怎么才能提高做題的速度與準確率呢?接下來中公教育專家就來聊一聊言語的行文脈絡分析。
所謂行文脈絡分析就是通過對文段進行分析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進而了解整個文段的結構,那么文段的核心主旨也就隨之浮出水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考試中考的比較多的一種文段類型,總分文段。
【例1】英國人類學家特納認為,正常的“社會結構”是一種有階層、地位、貧富差別的體制,“反結構”是沒有等級之分、貧富之別、男女之別的時空,具有消除不滿和發泄情緒的功能,很多重要節慶儀式就是屬于“反結構”。中國古代元宵節是全國人的狂歡節。在節日期間,人人盡興而樂,可以緩解平時身體上的疲勞和精神上的壓刀,節日期司的一些反常行為,有利于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和緊張,促進入際關系的和諧。節日期間,不分地位高低,不分富貴貧賤,不分年齡大小,君民同樂,有利于促進不同階層的和諧,保障社會穩定。
這段文字的主要觀點是:
A.中國古代的元宵節是“反結構”的社會產物
B.中國古代的元宵節具有消除社會不滿的功能
C.應大力發展傳統文化中“反結構”的節慶儀式
D.“反結構”的節慶儀式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諧
【解析】:通讀題干我們會發現,題干整個文段在圍繞“反結構的節慶儀式”論述。第一句話介紹了“反結構”的作用以及與節慶儀式之間的關系,總結起來就是反結構的節慶儀式具有消除不滿和發泄情緒的功能。第二句和第三句以元宵節為例子證明節慶儀式具備類似的功能。所以文段的結構是總分,第一句是文段的核心。A和B選項圍繞的核心是元宵節,例子的內容,非重點排除;C選項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做,題干并無對策的表述,屬于過度推斷,排除;D選項符合文段主旨,保留。故答案選擇D。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