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理解與表達是公務員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科目中的一種考試題型,主要測查報考者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思考和交流、迅速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內涵的能力。接下來考試網帶領各位考生一起來學習言語理解與表達。
行測題目的解答速度,在理想情況下20道邏輯填空控制在10-15分鐘;20道閱讀理解,控制在18-20分鐘。從這里大家其實可以看出,言語需要各位把控的,是總時長,至于單個題目的所用時長,我們不做考量。邏輯填空,文段較短,一定記住,不要超時;閱讀理解部分,再快,也要看文段。所以,兩部分的基本用時是不同的。正常的閱讀速度,不會超時,大家不需要擔心自己的閱讀速度。做題的時候,一定要記住總原則:不要催、更不要拖沓。
第一、不要催、沉浸式閱讀。總催,越催越慢,因為越催你心越不靜,注意力越不集中,反而影響作答。
第二、不要拖沓、正常作答。雖然不讓你催,但是,也沒有讓你瞎糾結。糾結的題目,可以做個標注,按照當時的擇優標準快速選。該暴露的問題,就讓他暴露出來。糾結、琢磨,是在復盤反思的過程中:當時產生糾結的題目,如果做對了,經驗是啥;做錯了,哪錯了,下次咋辦,擇優應該是啥標準,以后咋操作。琢磨清楚,指導以后。如果第一遍做題的時候就一直在長時間糾結,即便選對了,也不具有考場指導意義。該暴露的問題沒有暴露出來,考場上也沒有時間糾結。
除了總原則需要注意之外,真正影響言語作答速度的因素,有兩個:回讀和糾結。
所謂“回讀”,就是一遍讀完,啥也沒讀明白,沒有獲取到任何有效信息,導致還要回頭再來一遍。別人讀一遍的文段,你得讀兩遍;別人確認部分信息的時候,你需要重新再讀一遍才知道信息在哪。
回讀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第一、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沉浸在題目當中,太浮躁。
第二、思考跟不上閱讀,俗稱“閱讀沒帶腦子”(不是貶義哈,合理理解一下);機械讀文字,思考不同步。
第三、不勾劃。對讀過內容中所含的基本話題、主語,無感知;對關鍵詞、邏輯關系不敏感,囫圇吞棗。
以上幾點,都會大大降低信息獲取效率,導致回讀文段,浪費時間。而且,回讀的次數越多,帶入的主觀臆斷的干擾越多,反而容易錯。
微信